http://blog.sina.com.tw/kaspar/article.php?pbgid=6123&entryid=1967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D%B4%E8%9D%B6%E6%95%88%E5%BA%94
這是piano 幾年前看過的一部好電影
那天在電視上又看到一次
還是很喜歡~而且感觸又不同
找到這篇很棒的影評 跟大家分享
最喜歡最後的結局...雖然有無奈..遺憾..但是更美~~
(8年後男女主角在街上擦肩而過 兩個人各自擁有美好的人生 彼此卻完全沒有交集
雖然在錯身那一剎那~~男主角有想叫住女主角的衝動...但是最後他還是選擇默默離去....)
#######################################################################################################
這是一部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電影。片中人物在歷經創傷後,展現了「再經驗」(re-experience)、「逃避」(avoidance)、「警覺」(hyperarousal)等精神病理。不過,顯然本片之所以精彩,並不在於此。題目「蝴蝶效應」一詞,出自1960年代美國氣象學家Lorenz所提出的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exas州引起龍捲風?」說明亞馬遜河的一隻蝴蝶振翅,會造成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場暴風雨,藉以論述氣象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長期的準確預測天氣是不可能的。至於人生經驗是否也如此呢?因為某個時間點上的小小差異,造成迥異的人生?本片的結論是肯定的。
在過去其實也有不少影片從這種「蝴蝶效應」來論述人生,同時不只勾勒出迥異的未來;也點出命運的好壞與人的得失是難以評斷的。如德國片「蘿拉快跑」(Lora, rennt!),出發時三個不同的時間點,造就三個不同的世界。前兩個時間點,那筆贖金都會拿到,但不是Lora死去,就是男朋友死去,造就充滿遺憾、卻也永生難忘的愛情。第三個時間點看似最為圓滿,贖金也付了,沒人死傷,但Lora所有的心血變得荒謬無用,兩人也回到原先那種冷漠的,不穩定的愛情。再如「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一秒之差,門開門閉,是否踏上那般電車,就分化為兩種命運,這兩種命運也時好時壞,或說是無關好壞。
在本片裡,伊凡是個歷史感強烈的心理系大學生,由於童年與玩伴搞出一樁炸死一對母子的惡戲,改變了他自己以及所有人的命運。他失去該事件的記憶,但他努力回想,也試圖改變過去,在「蝴蝶效應」下,於是乎有五種不同的未來:
原始結局:凱勒(女主角)與湯米(凱勒的兄弟)都遭受父親虐待,前者成為女服務生,藍尼成為變態同學。伊凡回鄉尋找凱勒,試圖還原真相,結果凱勒受不了回想童年創傷,隔日就自殺身亡。
第二結局:(若伊凡當時阻止了凱勒父親對她進行的變態行為)伊凡與凱勒成為一對幸福的大學生情侶,準備邁向婚姻之途;但因父親轉而虐待湯米,凱勒對湯米照顧有加,但湯米痛恨所有企圖染指凱勒的男人,因而攻擊伊凡,結果伊凡失手打死湯米,入獄受虐,與凱勒永隔。
第三結局:(若伊凡阻止湯米殺狗的變態行為)藍尼意外殺死湯米,成為精神病患,指責都是伊凡的錯,因為他借刀殺人;凱勒成為父親虐待的唯一對象,日後成為流鶯,一點也不掛念伊凡。
第四結局:(若伊凡阻止炸彈傷害該對母子)伊凡自己被炸斷手腳,終身坐輪椅,但大夥都成為熱情的大學生。但伊凡必須同時眼睜睜看著凱勒與藍尼成為親熱的情侶,冷落了他。
第五結局:(若伊凡狠心地拒絕凱勒)凱勒將隨母親離開這小鎮,而不會為了伊凡留下,忍受父親的虐待。她開拓出自己的亮麗人生,伊凡也順利成為醫生,兩人於城市街頭擦身而過,生命未有任何交集。(電影在此終結)
本片還語帶幽默地提出一種真相的可能性,也就是,根本沒有所謂日記本或創傷過去,只是伊凡腦出血,生了精神病,一切都是他腦中的幻想,他需要的不是童年真相,而是治療。
「失憶」是貫串本片的主題。伊凡雖然逐漸從創傷中復原,但失卻了該事件的記憶(inability to recall an improtant aspect of the trauma)。不過,他卻如同希臘悲劇中的Oedipus王一般,憑著一股追尋自我認同的意志,努力從僅存的日記本中回想事件真相;其意志之強烈,由第二結局我們可深刻感受:他在獄中不惜突襲惡霸、造成監獄暴動,只願換得幾秒鐘一瞥日記片段。就像皇后Jocasta,也是Oedipus的生母,絕望地對Oedipus哭嚎:「使神不讓你知道自己的身份哪!」然而,Oedipus重複地說:「在獲知全情之前,我絕不放棄!」Oediupus,或伊凡,之所以為英雄,正在於他們不計代價地,面對自己的真相。
關於「惡」的思考,同樣盤旋在片中的每個角落。伊凡每次的回想總帶來巨大的悔恨;每次試圖改變過去的努力總不如人意——前四種結局無一不悲慘,不是自殺、入獄,就是賣淫、殘廢。這使人想起佛教「業」(karma)的預言,或是西方哲學傳統對「原魔」(daimonic)的覺察,只要「惡」(父親內在的虐待狂原慾)存在那裡,不管人如何努力,總要藉機會的縫隙流洩出來,造成人世的悲劇。難道,「惡」的總量固定,不管時空如何變遷?
最後,本片試圖評價種種未來的「得失」,同樣得到令人迷惘的結果。第五種結局最使人迴腸盪氣,若要避免一切悲劇,就得在一開始便狠心拒絕自己所暗戀的女生凱勒。當然,兩人各自美滿幸福,卻是不相交的平行線;在城市力擦身而過,但是「無緣對面不相逢」。就如同心理學大師Rollo May所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也許,善緣的背面不是孽緣,而是無緣。若不是因為悲劇,兩人不可能相逢的;但悲劇,又造成兩人難以抹滅的痛。就像「蘿拉快跑」(Lora, rennt!)中的第三時間點,固是喜劇收場,但Lora的愛情卻成了荒謬的鬧劇;當Lora與男友真正發生至死不渝的愛情,卻必須以死亡做代價——在這情濤孽海中,要怎麼選擇呢?
也許最後會怎麼選擇,也是被決定了的。因為,歷史、世界與人生,終究只沿著其中一種軌道進行。「蝴蝶效應」只能回味,無法預測。
(c)Kaspar's Studio
2006.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