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bcba01525041d1235132ba85afd36d[1].jpg 

 

 

 看了大綱 piano直覺應該是部好電影....

 (2010/11/26上映)

 

 

<<劇情大綱>>

他對即將逝去的妻子不離不棄
卻又無法停止外遇
這樣的愛,到底算不算愛?

穩當的工作+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女兒=全西半球最幸福的夫妻。就在史丹自認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全都降臨在他身上時,一個玩笑般的考驗,打碎了他的美夢。

乳癌這個該死的病,在一次誤診後,徹底在妻子卡門身上蔓延開來。他陪伴卡門度過一次次無趣的治療,他看著卡門因化療掉光的頭髮、因手術失去一邊乳房,安撫她不安失控的情緒……他不知道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到底是責任、同情,還是愛?他只知道,卡門需要他。

而史丹心裡的魔鬼-孤獨恐懼症(一種心理疾病)卻又讓他無法克制地不停向外尋歡。卡門一直都知道他這個從年輕時就有的病態心理,但樂觀的她總認為自己可以用愛讓史丹忘記那總是不請自來的孤獨感。然而,在壓力、忙碌後,甚至是照顧卡門的無力感下,心裡的魔鬼仍會牽著他的手,讓他不停做出外遇出軌的舉動…

看似衝突的愛與背叛,巧妙地融合在幽默的劇情裡,樂觀風趣的卡門,不離不棄陪在身邊的史丹,一段段誠實又溫暖的對話,帶我們看清楚在愛情中最不敢面對也最不完美的部分。

 

 

 

<<原著小說作者>>

瑞.科倫 (Ray Kluun )

天使與魔鬼的綜合體,讓歐美讀者又愛又恨的作家 
 
一九六四年出生。


他在妻子三十六歲時因癌症離開人世後,帶著他的小女兒搬到澳洲去生活,為了療癒心中的傷痛,他著手寫下了 《陪妳到最後》。這本幾乎可以說是他人生翻版的小說,在二○○三 年出版後,於荷蘭的銷售量已突破一百萬冊,更售出三十餘國翻譯版權。二○○六年更榮獲荷蘭國家讀者文學獎( JK 羅琳的 《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 荷文版於二○○一年亦曾奪得此獎項)。

 

隨後他在二○○六年出版了續集《鰥夫的日子》( De weduwnaar ),亦深獲好評。成為暢銷書作家後,他辭去原本的工作,專心寫作。獨自一人坐在家中的電腦前寫作,已經成為他最喜愛的事,因為沒有人教他怎麼寫,所以他可以快樂地用自己的方式寫心中的故事。

 

作者的話:


這本書裡大部分的情節是由我的真實經歷所改編,但這不是一部自傳,而是一本關於愛的小說。其中,史丹的感覺和挫折是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但是我跟他的個性差很多,他很沒禮貌,又有性別歧視(我可不是這樣的人!),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有部分是我編出來的,有些比事實誇大許多,但是第三章卡門過世的故事,幾乎跟真的一模一樣。

死亡是一種藝術,我的妻子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你的生命都在害怕中度過的話,那你就不算真正活過。當然,你可以在發現有了癌症後,抱著好死不如歹活的心情撐到生命最後一刻;但是如果能在有限的人生裡讓生命發光發熱,那麼就算死去,也感覺沒那麼難以接受了。這是我在親眼看見親人死去後,一個很重要的體會。

 

<<導演的話>>:

雷奧特‧烏利曼(Reinout Oerlemans)

一個令人心碎,卻不渴望同情的愛情故事

其實如果要用幾句話去形容【陪妳到最後】,我會說:「當你能夠面對生命的難題時,你就能夠得到內心的平靜!當你被迫看著惡魔的眼睛時,你就可以體悟愛!」其實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

 

http://stricken.pixnet.net/blog/post/778420

 

 

 

<<作家鍾文音推薦>>

愛是臨終之眼的深情對望

 
面對面的兩個身體,可以簡單也可以錯綜複雜,可以是愛,也可以是慾。靈與肉,外遇或忠誠,感情的老課題,卻在「陪妳到最後」裡有著更掙扎更傷痛的人性糾葛劇情,演員的自然表現令我驚豔,導演人物特寫的運鏡北歐風格,皆讓我觀影時很投入,觀畢則陷入了關於終極愛情的思索。

 

愛是什麼?我以為電影要傳達的不是忠貞與否,愛是臨終之眼的深情對望,這讓愛有了告別的勇氣。愛是幫所愛圓滿送終,這讓愛有了延續的力量。

 

疾病如果有隱喻,那麼就是讓我們明白每天我們都更靠近死神一點,所以愛要及時,樂也要及時。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自己書寫過的小說(慈悲情人),小說核心是:真正的愛是幫所愛送行,是當愛人(親人)的床頭送終人,這是真正放下與慈悲。電影讓我投射了自己小說裡的部分想法

 

 

<<陪妳到最後~中文官網>>

http://stricken.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